省建筑設計院王小軍、上官存霞、江重陽、馮海雷、馮曉軍獲得第四屆“中西部地區土木建筑 杰出工程師(建筑師)”榮譽稱號
近日,從中西部地區土木建筑學會聯盟傳來喜訊,省建筑設計院王小軍、上官存霞、江重陽、馮海雷、馮曉軍等五位技術專家被中西部地區土木建筑杰出工程師(建筑師)專家終審評定委員會授予土木建筑領域科技人員第四屆“中西部地區土木建筑杰出工程師(建筑師)”榮譽稱號。
據了解,中西部地區土木建筑學會聯盟由河南、陜西、湖北、山西、甘肅、江西、四川、新疆、內蒙等9省自治區的土木建筑學會組成,“中西部地區土木建筑杰出工程師/建筑師”評定,每 2 年開展一次,第四屆“中西部地區土木建筑杰出工程師/建筑師”評定工作于今年6月初開始,按照《中西部地區土木建筑杰出工程師(建筑師)評選辦法(V4.0)》 的規定與要求,經過本人自愿申報、申報人所屬省土木建筑學會(協會)組織專家初評推薦、聯盟邀請各省學會推薦的專家組成的第四屆“中西部地區土木建筑杰出工程師(建筑師)專家終審評定委員會”在對各省初評推薦的基礎上,經專家投票表決等規定程序,最終確定了153人進入公示階段。
此次評審,對參與人員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要求高,不僅要參與過重大工程項目,為解決較大的工程技術難題作出突出貢獻;而且在新產品、新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方面有顯著成效,創造了較大經濟社會效益;還要獲得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或相當于省部級的行業內獎項。因而可以說,符合條件的人員都是本省從事建筑、規劃、橋梁、隧道、結構、巖土、防災、安全等土木建筑類專業領域的優秀科技工作者。
比如我公司的王小軍,任市政工程設計院道橋分院副院長,主持完成江蘇、四川、陜西、青海和甘肅等地項目280余項,參與的綿竹市二環路改建工程勘察設計,獲得四川省住建廳的好評。參與的蘭州市北龍口~水阜~秦王川城市快速路工程(水阜~秦王川段)項目,獲“甘肅省2016年度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”和“中國勘察設計協會2017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優秀市政公用工程道路橋隧二等獎”。參與的蘭州市北環路中段小關山溝立交工程,獲得甘肅省優秀工程咨詢二等獎。
上官存霞,任設計一所總建筑師,負責過多個超高層項目,于2019年4月,作為第一發明人完成“超高層建筑電梯井道隔墻多效化構造(及其使用方法)”專利雙報,于2019年2月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,該項技術的發明專利目前處于實審階段。且根據此項創新而撰寫的文章——《阻止超高層建筑消防電梯活塞效應影響的井道多效化設計》發表于AIAM 2021——202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dvanced Manufacture;同時,據此創新而申報的《超高層建筑電梯井道隔墻的井道多效化構造研究》獲2021年度甘肅省土木建筑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。
江重陽,任公司副總工程師、設計四所總工程師,獲得過甘肅省直屬機關青年崗位能手、建筑結構行業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,于2021年12月21日,獲得專利號為ZL 2021 2 1587332.6 的“一種用于矩形鋼管單層鋼網殼的內部加十字肋圓筒形節點”專利發明一項,參與的項目白銀市體育中心項目獲甘肅省2015年度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、白銀市體育中心項目獲全國優秀建筑工程設計三等獎、嘉峪關水立方文化旅游樂園項目獲甘肅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三等獎。
馮海雷,任公司道橋專業副總工程師、道橋分院總工程師,主持和參與了天水市亞行貸款項目可研、天??h團結路公鐵立交工程可研、黃河干流蘭州市城區段綜合治理工程可研、蘭州市362#道路工程設計、蘭州市黃河河灣灘河堤設計等數百項市政工程設計工作。完成兩項實用新型專利,《一種橋梁護欄》和《一種用于橋梁道路的緩沖消能防撞桶》。參與完成的項目獲得全國優秀設計二等獎2項,全國優秀設計三等獎1項,甘肅省優秀設計一等獎1項,省優秀設計二等獎2項,省優秀設計三等獎4項,省優秀咨詢成果二等獎1項,省優秀咨詢成果三等獎1項。
馮曉軍,任公司子公司甘肅建研巖土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,主持完成勘察、設計任務約300項,其中大中型勘察約120項目,1000畝以上的勘察項目約15項目,如:96351部隊營區、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“海成 ? 濱湖國際”項目、新區職教園區“三校一區”和蘭州理工職業學院等;負責過3層及3層以上地下室深基坑支護設計近30項,如:蘭大二院醫療綜合樓二期(-3F)、三期(-4F)工程、甘肅省人民醫院住院部二期工程、蘭州盛達金城廣場項目、蘭州和西寧萬達廣場項目、蘭州盛世凱旋宮(二期)、蘭州郵區中心局經濟適用房、蘭州中央商務區、甘肅建投天水中心、甘肅溫商銀灘綜合體項目、蘭州鴻森銀灘廣場項目等。
從以上王小軍、上官存霞、江重陽、馮海雷、馮曉軍等五位技術專家事跡概述中,我們不難看出,崗位發揮了培養人才、鍛煉人才和識別人才的重要陣地作用,“擼起袖子加油干”,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,更是我們向未來作出的承諾。作為科技工作者,我們要把科研論文書寫在祖國的大地之上,要做堪當大任的時代青年,一起向未來。